发布时间:2025-01-04 07:37:39 来源: sp20250104
中国是大国,大国之大,一个重要体现是幅员辽阔。如何立足广袤国土,坚持全国一盘棋,在推动各地百舸争流中实现“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战略上进行科学谋划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并到不同省区市进行深入考察,主持召开一系列座谈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进行悉心指导和科学部署。在地方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这一重要要求深刻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动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谋划,对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要进一步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在江西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江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国一盘棋思想,深刻把握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深刻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所谓“得其道”,就是认识和遵循规律。一个地区要发展,首先要遵循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如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均衡性。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是一个地区立足自身实际、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最基础的方面看,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即使在一个省区市里这种差异也客观存在。“胡焕庸线”两侧不同的人口密度,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自然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各个地区的发展需要从自身自然资源禀赋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比如,我国东北地区丰饶的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这决定了“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这是东北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一个战略定位,责无旁贷。再看青藏高原,它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其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地处青藏高原的各个地区要有这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于内蒙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两个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也是从自然资源禀赋出发对内蒙古的一个战略定位。
经济条件是一个地区过去长期发展所积累的成果,又是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包括既有的经济条件。既有的经济条件是谋划未来发展的一个客观基点,脱离这个基点就会违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犯错误,脱离这个基点就难以找准自身在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客观上存在差异,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通常来说,经济条件好的发达地区,会集聚更多的资源要素,包括更雄厚的资金、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端的人才、更发达的教育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可以也应该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比如,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要求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再看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要求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些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主要是由其经济条件决定的,体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除了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区位条件。人类文明通常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这充分说明区位条件的重要性。今天我国经济版图所呈现的格局,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区位条件决定的。但区位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世界历史上,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就给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带来重大改变。今天,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形成一个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陆海一体的全球发展新格局。这也使我国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曾经的内陆腹地也能成为开放前沿,从“后卫”变成“前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陕西“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重要对外开放通道,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求新疆“加快‘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使新疆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这正是基于共建“一带一路”为其带来的区位优势。我国各个地区的区位条件各不相同,有沿海、沿江地区,也有内陆、沿边地区,不同的区位条件决定其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特别要看到,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开放布局的不断优化、区域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等,正给不同地区带来基于新的区位优势的战略定位。
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谋划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这一重要要求,放眼全局谋一域,体现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高度契合的,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大背景下,坚持全国一盘棋,让各个地区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就能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一个地区基于自身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区位条件等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认清并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意味着竞争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各个地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扬自身所长、锻自身长板,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是各个地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十分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西要“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东北“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里所强调的优势,既有基于自然条件等先天获得的比较优势,又有基于科技创新等后天创造的比较优势;既立足国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又放眼国际竞争新态势。
从国家发展大局来看,各个地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但能推动本地区发展,而且能聚合成我国发展新的比较优势,这对于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当前,面对美西方国家利用高科技比较优势的遏制围堵打压,面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比较优势的追赶,我国要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必须塑造新的比较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各个地区“各美其美”,发挥比较优势,最终才能“美美与共”,聚合成我国发展新的比较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拓展我国发展动力源。我国作为幅员辽阔的大国,如何根据时与势的变化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不断形成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这些区域重大战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都有各自的战略定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连接东中西,协调南北方,在动力源和增长极上固本兴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对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都是从国家发展大局去定位、去谋划,对其发挥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寄予厚望,并明确不同省区市在其中的角色。比如,对于京津冀,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定位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强调“要唱好京津‘双城记’”“河北要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定位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要求广东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摆在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对于长江经济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事关全国发展大局”,要求“沿江省市既要各展优势,又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党中央对不同区域重大战略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考量,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就能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使我国发展的动力源不断拓展、更加强劲。
有利于统筹发展和安全,掌握我国发展主动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如果放松了安全这根弦,就可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这样的例子在中外历史上并不鲜见。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于统筹发展和安全,是要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是更为安全的发展。没有安全,发展就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的新形势下,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以底线思维进行战略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深刻揭示各个地区在“全局之安”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要求各个地区把“一域之稳”与“全局之安”紧密联系起来。比如,民以食为天,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事关“全局之安”。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就是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黑龙江、四川的一个战略定位。又如,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一直较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对内蒙古的一个战略定位。再如,大自然是人类之母,诗意栖居是人们的美好愿景,生态恶化影响的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守护好黄河母亲河”“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这是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对陕西提出的重要要求。每个地区都从国家安全高度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我们就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今天,中国式现代化正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生动铺展,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战略定位,都是主阵地,都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鼓足干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各自力量、凝聚磅礴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强调:“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使命任务和原则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保持历史耐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首先有一个站位问题。站位决定视野、影响格局。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看问题,还是囿于自身“一亩三分地”作判断,决策和行动就大不一样。我们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对“国之大者”总是从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进行科学判断,对一个地区的战略定位总是从全局与局部、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高度进行科学分析,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有着深远战略考量。领导干部为官一任需要造福一方,但不能因此产生本位主义,忘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只打自己的小算盘,甚至以局部利益牺牲全局利益。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领导干部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善于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看问题,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牢记“国之大者”,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这也是对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检验。
保持平常心和战略定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能否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与能否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密切相关。领导干部都想在工作中出亮点、出政绩,这种积极性值得肯定,但创造政绩必须从一个地区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不能因循守旧不进取,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务实,更不能偏离战略定位盲目干一些自身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东北在粮食安全上的作用时指出:“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这就是一种全局思想。继续当中国的北大仓,和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的尖端科技的中心,同样是光荣的,同样是重要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纠正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的偏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盘棋,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区位条件不同,战略定位、责任作用也不同,在产业结构上不可能也没必要“齐步走”。领导干部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新、攀大、求全”,看见什么产业热点就一哄而上,最终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在政绩观上要有平常心、自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明确责任担当,坚持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围绕各自的战略定位展现雄心壮志,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区位条件等的差异决定了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难以避免的,但必须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不断促进共同富裕。只有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让各个地区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心无旁骛肩负起自己的战略使命。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做好这一点。比如,对于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地区,要看到目前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现实,建立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于承担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的地区,要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对于承担保障国家边疆安全重任的地区,要完善机制增强其发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把不同地区的利益关系用制度理顺,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能极大提升不同地区坚守自身战略定位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中国发展大棋局中车马炮各展其长,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3日 09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