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民生实事 关爱残疾儿童(民生改善在身边)

发布时间:2025-01-08 07:55:07 来源: sp20250108

  走进安徽合肥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7岁的孤独症患者童童(化名)正在接受“一对一”认知训练。工作人员手拿一张张卡片,启发孩子发出正确的词语。“火——车——站——、洗——澡——”每当童童看着卡片发出正确读音,工作人员都会大声地给予鼓励。目前,累计有20多名脑瘫儿童和60多名孤独症儿童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

  看到儿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家长徐虎(化名)感到十分欣慰。“童童两岁时被确诊为孤独症儿童,一直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徐虎说,孩子从一开始无法正常沟通交流,到现在基本能实现生活自理,给了他们一家坚持下去的希望。

  “0—6岁是干预治疗残疾儿童的关键期。”合肥市残联康复处处长王勤介绍,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按照“应救尽救”的原则进行康复治疗。对于6—18岁的儿童,则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给予救助。此外,合肥市还探索了“预约单训”的方式,利用课外或节假日时间,为16岁以内的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

  据介绍,合肥市目前共有58家定点机构,针对听力、视力、语言、肢体、智力障碍和孤独症6类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自2021年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3年以来,合肥市累计为16069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去年以来,合肥市将困难残疾人康复工程纳入50件民生实事,并出台办法,进一步明确改善困难残疾人医疗康复状况,着力提高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关联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为了给儿子进行康复训练,徐虎辞掉了工作,每天带孩子往返于家和康复中心。“以前孩子小,老人可以帮着照看。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老人开始力不从心。只能由我来照看,妻子一个人上班养家。”徐虎说,好在政府每年给予5000元的生活补贴,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的负担。

  从2022年开始,合肥市将残疾儿童救助标准提高至每年1.8万—2.1万元,其中5000元直接发放到残疾儿童监护人银行卡上,其他则作为康复费用。“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涵盖感统、手工、社交、语言和音乐等,也有家庭康复指导。”王勤告诉记者,2023年,合肥市各级财政投入残疾儿童康复补贴达1.1亿元,未来还将逐步提升救助标准。

  在康复中心,不少孩子经过几年的康复治疗后,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通过‘一对一’训练和集体课程,大部分孩子可以提升自理能力。有的孩子可以正常插班学习,也有的孩子能进入一些学校专门开设的特教班。”合肥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刘亚琳说。目前,合肥市及下辖各个区县,基本实现了特教学校全覆盖。

  今年10岁的乐乐(化名),经过8年的康复治疗后,如今已是合肥市南门小学森林城校区的一名四年级学生,丝毫看不出曾是一名脑瘫患儿。“孩子两岁就开始做康复治疗,社区及时为我们办理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民生实事项目和儿童特殊医保,庐阳区残联每年还开展残疾儿童矫正鞋和其他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不仅减轻了家庭的压力,我们更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乐乐妈妈说。

  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治疗,最终是为了让他们融入社会。为此,在积极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合肥市还促进康复与后期就业、托养有效衔接,在全市建立了52家辅助性就业机构。对于18岁以后具备简单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可安排到机构中从事简单的手工制作等工作,并在工资、社保上予以保障。而在康复治疗后确实无法自理的,则通过居家托养、日间照料和集中托养3种方式进行托养,并分别予以补助。

  “今年,合肥市将继续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训练,开展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推动孤独症医疗、教育、康复服务等深度融合。”王勤说,合肥市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成效,同时开展“辅具进校园工程”服务,帮助残疾学生提高学习生活的便利性。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7日 18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