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鸡版图的绚丽尾翎——这里为什么被称为“金山银水”的中国雪都?

发布时间:2025-01-07 08:14:49 来源: sp20250107

  “谁知西域逢佳景,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这首耶律楚材的诗描绘的是阿尔泰山中的喀纳斯春色。

  阿勒泰的历史截面

  喀纳斯湖所属的阿勒泰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为断匈奴之右臂,发动河西之战,两次大战歼敌匈奴十几万人,自此匈奴远遁大漠,汉匈争夺的焦点由汉朝北部转为西域。

  公元前68年,校尉郑吉奉命屯田渠黎(今新疆库尔勒),后带兵大破车师国,因功升为卫司马。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派人与郑吉联系,率部下一万二千人、大小头目十二人降汉。郑吉即发渠犁、龟兹诸国五万人迎接。日逐王等人随郑吉到京师拜见汉宣帝。后汉朝在乌垒城(今轮台县)设置了西域都护府,郑吉被汉宣帝任命为首任西域都护。

  时间来到公元702年,唐代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设立后,提携万里,社会安定,农业、牧业、商业、手工业都得到空前发展。公元713年,第二任都护郭度瑾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地、屯垦戍边。唐玄宗为了确保这条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又在北庭设立节度使,统领瀚海、天山、伊吾三军,有镇兵万余人。

  此后阿勒泰地区成为蒙古游牧地,作为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交界处被分开管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科布多、阿尔泰分治,清政府设阿尔泰办事大臣管理阿尔泰地区,治所便是其辖境。

  两千多年间,阿勒泰地区不仅一直作为西北边防重镇,同时也因为其丰厚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人们在此聚集,繁衍生息。

  阿勒泰的山水之间

  额尔齐斯河作为我国唯一一条汇入北冰洋的河流,同时也是阿勒泰的母亲河。这条河有着“送子河”的别称,传说不易怀孕的女子在这里喝过水都更容易怀孕,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在《西游记》中提到的西梁女国子母河的故事。唐僧和猪八戒无意中喝了子母河水,随即竟然有了胎气,后才听当地老妇人说这河水喝了便会怀孕,最后还是靠着孙悟空取来落胎水才化解危机,又解一难。当然这只是小说杜撰。如今经过科学考证后,发现额尔齐斯河水中含有大量来自当地的冰雪中的重氢(即“氚”),重氢会扰乱妇女的内分泌,但对于排卵量少而不孕的妇女来说因祸得福,想必这也是额尔齐斯河“送子”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阿尔泰山不仅有清澈的雪水化成无数条“银水”滋养阿勒泰人民,在山脉之间的可可托海也有着别样的宝藏。

  位于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东北55公里处的可可托海镇,常年的西北风穿梭于风雨侵蚀造成的深沟峡谷,呼啸着绕过目前世界已知最大和最典型的含有稀有金属矿的花岗岩脉之一的“3号矿脉”。随着道路盘旋而下到达一眼积水形成的蓝色湖泊,闭眼想象当时的开采盛况。

  在20世纪30年代,当地牧民在“3号矿脉”露头部分捡到了一些绿柱石、碧玺、水晶、玛瑙等色彩艳丽的矿物用作珠宝装饰物。1935年苏联得知情况后专门派出专家小组溯额尔齐斯河而上,发现了包括可可托海“3号矿脉”在内8处矿化点。“3号矿脉”不仅稀有金属矿种多,矿物成分复杂,还有储量大科研价值高的特点。

  “3号矿脉”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功勋矿”和“英雄矿”。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大搞建设的岁月里,可可托海干部群众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战风雪、斗严寒,人拉肩扛,马拉爬犁,加班加点,不计得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而中国制造原子弹、氢弹所用的稀有金属主要来自“3号矿脉”。“3号矿脉”助推了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经半个多世纪开采后,仍存有中国70%的铍资源。铍是一种灰白色的碱土金属,是航空航天以及冶金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宝贵材料。矿坑的金属矿藏价值预测有330亿元人民币。

  如今,“3号矿脉”成为众多地质学者和地质爱好者“打卡”的景点。

▲2017年,中国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成为中国第35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第一个以典型矿床和矿山遗址为主体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图为冬季游客乘坐马拉雪橇进入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游览。 中新社 记者刘新摄(图片来源: 中新网 )

  阿勒泰的“冰雪奇缘”

  阿尔泰山的名字在阿尔泰语系中有“金山”之意,阿勒泰如今的标签不仅有地下的“璀璨宝藏”,山脉上的银装素裹,更把滑雪这一IP传向世界。

▲游客在新疆阿勒泰富蕴县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度假区滑雪。 中新社 记者 易海菲 摄(图片来源: 中新网 )

  阿勒泰地处北纬45°—47°世界滑雪黄金纬度带,雪质雪量雪期、气温风速湿度环境等滑雪条件均为世界一流,冰雪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考古的发现,阿勒泰也逐渐以“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的名号为人熟知。

  确立这一名号的有力证据之一,就是敦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画中一排远古先民手执短杖,脚踩短小雪踏,弯腰屈膝,抬头撅臀,身体向前倾,其动作与现代滑雪动作基本相同。在距离弧线滑雪队伍右上方洞穴顶部40厘米处绘一人物,其人正面而立,脚踩短小雪踏,头戴羽冠,一手叉腰,一手握狩猎工具正指向前方,在指挥滑雪队伍狩猎,而队伍身旁或前方则是拼命逃窜的野牛、野马、麋鹿。这一岩画生动地再现了一场高度组织化之下滑雪狩猎惊心动魄的场面。这是迄今已知年代最久远的彩绘人类滑雪狩猎形象之一。

▲新疆阿勒泰敦德布拉克洞穴彩绘岩画,是“阿勒泰是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的有力图像佐证。许彬 摄(图片来源: 中新网 )

  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北大学等单位在北京宣布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从2007年起,新疆阿勒泰地区将每年的1月16日定为“世界滑雪最早起源地”的纪念日。

  2015年1月14日至18日,来自挪威、瑞典、芬兰、丹麦、斯洛文尼亚、奥地利、瑞士、捷克、美国、英国、蒙古国、韩国、中国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阿勒泰,举行古老滑雪文化交流研讨会,“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这一观点得到了国际滑雪界的认可。现在滑雪也作为阿勒泰的名片,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们来到美丽的阿尔泰山享受美丽的阿勒泰冰雪文化。

▲海外学者实地考察敦德布拉克滑雪狩猎岩画。 史晓明 摄(图片来源: 中新网 ) ▲仿古“毛皮滑雪板”展示。 史晓明 摄(图片来源: 中新网 )

  阿勒泰地区在地图上看就像是雄鸡的尾翎一般翘立在西北方,它的美不仅来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来源于闪耀发光的各民族文化。

  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创造了民族团结的“阿勒泰现象”,为新疆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近年来,有学者在阿勒泰地区多个社区就族群关系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各民族间普遍形成了和谐共生关系。不论是洞穴里的岩画,还是充满民俗风情的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等都体现着阿勒泰的多元与包容。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阿勒泰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各民族的共生之中融合升华。

  (作者简介:梁利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副编审;王佐宽,“道中华”实习编辑)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李依霖

  制作 | 郭欣欣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