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9:01:02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网 成都11月3日电 题:成都护士团队“跨界”主导开发智能软件 初衷“把护士还给患者”
记者 王鹏
患者住院期间,24小时(水液)出入量记录是护士的重要工作。而传统的临床护理中,只能采用手工记录,过程繁琐,费时费力。11月3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的护士们正在使用一款智能软件,专门用于24小时(水液)出入量记录,提高了记录效率,也让护士有更多精力护理患者。记者探访了解到,这款智能软件由儿童肾脏内科的护士团队“跨界”主导开发,初衷正是“把护士还给患者”。
11月3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的护士正在使用该软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供图缘起:传统记录方式不轻松
“24小时(水液)出入量很重要,记录尤其对于急危重症、代谢紊乱、心脏肾脏疾病患者,及时准确记录出入量是评估其水、电解质平衡状况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治疗的及时性,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护士长祝融告诉记者。
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出入量的记录并没有想象中容易。祝融举例道,“曾有一位8岁患儿因肾病入院,家长遵医嘱每天记录出入量。住院第六天时患儿出现头晕、血压低的症状,经医生检查,其轻度脱水,需要立即静脉补液。护士查看了患儿此前的出入量记录,未提示异常。经核实,原来是患儿妈妈将尿量少记了680毫升,入量多记了360毫升。”
据了解,在医疗机构,传统的出入量记录方法是:护士手动转抄患者(家属)自行记录或口述的饮入量和排泄量,并进行人工换算,其中固体食物含水量还要经由人工换算。祝融评价为:“环节多、耗时繁琐,人工手动转抄、转录及统计容易出现误差,难以实时评估与监测”。
“我们查阅了不少文献,国内有关于患者出入量记录的调查研究,发现出入量护理记录单错误率为67.72%。”有着30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的祝融意识到,传统记录方式所产生的工作负荷影响了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效率,“我们希望改进出入量记录流程,把更多的时间用到患者的直接护理服务上。”
挑战:“跨界”开发并多次迭代
2021年,在科室的支持下,由儿童肾脏内科护理团队牵头的科研小组正式开始主导开发智能化出入量记录系统。一群护士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要联合程序员开发一个功能完善的智能软件,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祝融介绍,当年第一版软件就实现了一键转换固体食物含水量,涵盖144种本地居民常吃的固体食物。“减少了人工转抄、转录、统计及换算环节,避免转抄差错、人工统计错误,提高了准确性,护士在出入量统计时间花费明显缩短。”
但过了段时间,护士团队又发现,当科室的病人较多时,其出入量的数据也会随之增加,如果仅靠人来判断数据正常与否,仍然存在漏看误判的可能。因此,团队继续完善开发。
今年3月,该软件迎来3.0版本,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更新食物1155种,并新增了预警功能,即当出入量数据低于或超出标准值时,后台会自动给出异常提示,保障患者安全。
11月3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护士长祝融教患儿家属在手机上使用该软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供图“通过智慧系统,每次出入量记录最多花费5分钟,熟悉手机端操作的家属更能在1-2分钟内完成,效率比过去提升了一倍。”儿童肾脏内科一位护士告诉记者。
初衷:“把护士还给患者”
如今,这款由护士团队主导开发的智能化出入量记录系统,主要针对肾脏疾病、血液肿瘤、心脏疾病、电解质失衡、大手术、休克、大面积烧伤等需要记录出入量的患者,已经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科推广使用,累计服务超千例患者。
智能化出入量记录系统的开发,让儿童肾脏内科护理团队获得了各种荣誉和褒奖,而祝融和同事们最在意的,还是对患者服务质量的提升。她说,团队开发这个软件的初衷是想把临床一线的护士们从繁琐的数据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护士还给患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患儿。
祝融说:“我们护理的病人是孩子,他们比成年人需要更多关心和照顾,很多家长看到娃娃生病本身就焦虑,同时还要兼顾家庭和工作的琐事,在照顾患儿的时候难免有疏漏。作为医护工作者,我们应当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
据了解,该智能软件目前正在进行“国家发明专利”审批,接下来将逐步向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全院普及,并应用于该医院的医联体合作单位。(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