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19:51:22 来源: sp20241224
中新网 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高凯)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配套活动“名家讲经典——阎晶明:文学经典新阐释——鲁迅小说《祝福》再解读”活动日前在清华大学举办。
本场活动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书香行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清华大学共同承办。活动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为现场师生及线上读者带来文学分享。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后收入小说集《彷徨》。2024年正值《祝福》问世100周年。100年来,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她悲惨的命运给一代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中,阎晶明从《祝福》出发,对小说“悬置”的标题、深刻的主题内容、精巧的结构、特殊的写作背景以及精妙的艺术手法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关于“祝福”其名,周作人曾有过分析,他认为按照绍兴当地习俗与方言,“祝福”原初的含义应为“作福”,即当地过年时一种祭祀的仪式。阎晶明认为,将“作福”改为“祝福”是鲁迅刻意为之,一方面是因为“祝福”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另一方面,“《祝福》潜在的语义指向是‘牺牲’,是指祥林嫂的命运与‘无限的幸福’的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具有悲喜的强烈对比和作者暗含的讽刺意味。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如果说结构属于形式,而形式服务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容,《祝福》就是例证”。阎晶明认为,理解《祝福》的思想和艺术,必须要先从了解小说的结构入手,他联系五四早期“问题小说”发展这一文学背景,通过对《祝福》中叙述视角的剖析,点明了《祝福》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成熟的现代小说特点。阎晶明认为,因为小说中叙述视角“我”的存在,祥林嫂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转述而出的,继而在此过程中带上了评价色彩,“这几乎就是一篇评论故事的故事,一个人的命运变成了所有人对其命运的评价史,这样的小说结构是极具现代性的”。
阎晶明当日还从多样笔法、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解读了《祝福》中许多细节,进一步阐释了鲁迅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细腻的细节描写,将复杂的社会现实转化为鲜活的文学形象。阎晶明认为,《祝福》一文涵盖小说笔法、散文笔法、诗性笔法、杂文笔法,皆通过对比、重复等艺术表现手法,不着痕迹地服务于小说的情景制造。
阎晶明感慨,《祝福》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剖析,都可以阐释出无限的意义,这是经典作品的魅力,也是此番在《祝福》问世100周年之际重新解读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
互动环节,阎晶明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认识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如何看待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一一解答,他鼓励同学们在阅读经典时进一步去了解作家的身世、思想和人生历程,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现实力量并发现创作的思路与灵感。
至此,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名家讲经典”系列文学活动已举办三场,张莉、徐则臣、阎晶明三位名家分别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为现场学子和线上读者解读经典作家作品。(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