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发布时间:2024-12-15 19:13:17 来源: sp20241215

  矢志复兴的民族,一步步拾级而上。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又行进到关键节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再次释放“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这一信号。

  “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5年多前,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从精神的维度注解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这是当代中国在改革之路上从容坚定的底气所在。

  中国,14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的系统工程;中国的改革,纵深推进,包罗万象,见深见广。观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何处去,可从一项项制度、一个个领域见微知著,更要在“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这个宏阔视野中去把握。

  物质决定意识,特质的形成植根于时代的发展。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融汇于山一程、水一程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从历史维度剖析改革开放精神,那些蕴含其中的特质、品格、风范贯穿始终。

  回望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禁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新时期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引。

  解放思想,在一定意义上是触及思想和利益的。唯有勇于破除陈旧的思想和僵化的思维,推进观念更新、创新发展,才能推动深刻的革命和巨大的进步。力主包产到户,让全县成为河北省第一批包产到户试点县;颁布“人才九条”,破除用人的条条框框……回忆在河北正定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说我们做到了什么,其中之一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这一条。”

  2023年秋天赴浙江考察,总书记来到具有改革标志性意义的义乌。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多次到了那儿。针对义乌发展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他的一句话深入人心: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今天,义乌从“买卖全国”到“买卖全球”,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如何“不断再创新辉煌”?仍要靠解放思想、革故鼎新。“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的条件。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去大胆探索”。改革,要有敢闯善试、敢为人先的闯劲,也要有埋头苦干、迎难而上的韧劲。没有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没有扎扎实实的作为,历史性转折很难发生,历史性变革也无从谈起。“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这席话,让无数改革弄潮儿心潮澎湃。

  新时代伊始,历经30多年的改革、站在高速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还要看到,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历史行进到此时,唯有啃硬骨头、涉险滩,唯有较真碰硬、越是艰险越向前,唯有一以贯之、一抓到底,钉钉子般一锤锤敲下去。

  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举起手中2万多字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总结评估报告:“我们7年多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成就,都在这里了,沉甸甸的!”

  改革只有进行时。这之后,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话表明新时代共产党人“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的改革决心:“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啃硬骨头,胆子要大,步子也要稳。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

  新时代,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穿始终。全面深化改革注重试点探索、成熟推开,系统谋划、辩证施策,正所谓“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扬帆起航;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转型跨越活力更显;上海浦东,担当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新使命;浙江,承担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任务,漫漫征途行而不辍……新时代,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各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一域接着一域的改革试点,彼此交映、连点成面,如灿烂星河光灿神州,彰显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辩证统一。

  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中,蕴含着命运与共的天下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是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推进深层次改革,最终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习近平总书记顺势而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舍弃开放了?面对疑问,总书记态度鲜明:“‘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

  在改革开放浩荡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两千多年前就连接起东西方的古丝绸之路,而今正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貌,挥笔新篇章;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全球倡议赢得广泛共鸣,全人类共同价值收获普遍共识……还有,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至今扩展到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中国用行动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而从更深层的角度端详这个“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更能激发新征程上的自信和底气。

  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关键词在“精神”二字。

  改革在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改变着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淬炼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涵养着中国人的自信襟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纳入其中。这种由物质富裕而精神富足的蝶变,与“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逻辑是贯通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什么是路?总书记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改革之难,首先难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党中央定于一尊的权威”,“不仅会误事,而且要乱套!”唯有自觉站在全局高度认识改革,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正确对待利益调整,积极拥护、支持、参与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才能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构筑起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

  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冠之在前的是“中国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心声,之所以赢得亿万人民的深切认同,也是因为新时代不断推动改革答人民之问、解人民之忧,坚定践行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郑重承诺和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所汇聚的磅礴之力。

  “最鲜明”的特征是从最管用的改革实践中淬炼出来的。

  40多年,一条改革路,中国人民走得坚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面对“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平视世界……正如在2013年那场“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改革开放精神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滋养,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丰富而璀璨,深刻而管用,如大音希声,如大象无形。

  这一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正是我们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7日 0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