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9:06:19 来源: sp20241221
施岙遗址出土的古树木遗存。 王树芝供图
树木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提供能源、食物、药材及各种副产品
我国多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出土有经济林和果树的植物遗存,说明古代先民很早就将树木的利用纳入日常的吃穿住行中。
宁绍平原是钱塘江南岸一块东西向狭窄的沿海平原,是史前古人类文明的活动中心。浙江省余姚市施岙遗址位于钱塘江南岸的宁绍平原东部,西南距河姆渡遗址7.5公里,东南距田螺山遗址400米左右。在施岙遗址发现的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考古依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存之一。在古稻田西南角两个探方底部,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两段树木枝干。对古树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并用树轮校正曲线校正,确定树木年代为公元前2520年,距今已有4500多年,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对古树和现生树木木材进行解剖学分析,鉴定其为杨梅,这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最为确切的杨梅树遗存。
杨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既可生食,也可制作蜜饯、果酱,还可酿酒,杨梅果肉、果核、树皮、树根等部位亦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施岙遗址的杨梅古树遗存尤其值得关注,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我们全面认识先民饮食结构、深入研究生业经济提供了资料。
从公元前2520年的杨梅树,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时期宁绍平原先民的食物来源和种植种类是多样的。宁绍平原的生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水稻、栎果、菱角、芡实等在9月以后成熟,在6月到9月的这段时间,杨梅、野葡萄和猕猴桃等或可补充粮食的不足。
先民种植的植物种类十分广泛。距施岙遗址不远的田螺山遗址,出土了青冈属、栎属、水青冈属、桃属、梨属等经济林和果树的木炭,还发现了大量橡子坑以及松、桃、梅、樱桃、南酸枣等的种子或果核。田螺山遗址周边水田广布,水稻种植业兴盛。但在距今6500—6000年间,青冈属木炭遗存绝对数量达到了顶峰。专家推测,这一时期受海侵影响,稻田分布面积大幅缩减,水稻已不足以支持遗址所需,转而加强了橡子的采集,这与后世文献记载的“橡子,俭岁可食,以为饭”一致。
在长江下游的余姚河姆渡、萧山跨湖桥、吴兴钱山漾、余杭茅山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桃核。桃果外观艳丽,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根、叶、花、仁可入药,甜仁可食用。有学者认为,长江下游地区的先民至少在距今7500年就开始对桃进行人为选择。此外,还发现樱桃、猕猴桃和柿。柿属果实脱涩后可生食,或加工制成柿饼柿霜,柿蒂可入药,有祛痰镇咳、降气止呃等功效。柿树皮含鞣质。柿为果粮兼用食品。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大部分柿属种子尺寸很小,跟现代野生柿属相仿。但在某一处样本中集中出土的柿属种子,尺寸与现代栽培品种接近,当时或许已有特定柿属种类被专门化采集或管理。南酸枣果实酸甜可食,并可酿酒,树皮和果实皆可入药,可以消炎解毒、治火烫伤。除田螺山遗址外,河姆渡遗址也有南酸枣出土。
可以看出,树木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提供能源、食物、药材及各种副产品。除了以水稻为主食外,先民也广泛采集野生植物和果树的果实作为补充。深入研究农业遗存的价值,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方面,具有启发意义。我们要更加重视林木资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野生植物资源的食用价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7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