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3:03:15 来源: sp20250110
当前,短视频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偶然刷到一个标有“正能量”字眼的短视频,感动得热泪盈眶。过几天再刷到一个正能量短视频,竟然发现似曾相识,一回想才明白,原来两个短视频剧情一模一样,只是换了不同的人。再过几天,当再次刷到相关短视频时,已经是博主为摆拍道歉了。这样的经历无疑会让人有种被愚弄的感觉,深感内心的良善被辜负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其中短视频用户达10.26亿人,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事实上,广大网友苦“短视频传播虚假信息问题”久矣。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许多问题相伴而生,传播虚假信息问题甚至愈演愈烈。梳理以往新闻事件,两种现象尤其令人深恶痛绝。一是“表演式慈善”“摆拍式慈善”。近年来,四川凉山曾多次曝出“卖惨”假视频事件,一些博主虚构孤寡老人与孤儿相依为命的剧本,精心挑选破旧杂乱、光线昏暗的场景,让当地村民配合演出苦情大戏,不仅严重抹黑了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费了社会善意。无独有偶,“摆拍式慈善”几乎成了一些博主的固定套路,当手机镜头打开时,博主对困难群众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而且大手笔地予以资助,感动得对方泪流满面,几乎要磕头跪谢。然而,镜头一关,博主立即换了一副嘴脸,要么让对方把钱如数奉还,要么只给留一点配合摆拍的“辛苦费”。二是虚构身份、事实以博同情。“女网红遭陌生人要求陪酒系策划摆拍”“女子与前夫摆拍家暴视频被拘10日”“外卖女骑手深夜被盗车后大哭系摆拍”……不知道这些短视频曾让多少网友心生愤慨、拍案而起,让多少人因为同情而潸然泪下,当得知皆为摆拍视频时又多么心寒。“和母亲忙活一上午,300多斤大葱,卖了不到40块钱。”不久前,一段短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后被证实短视频内容是两女子编造葱农身份策划拍摄。从虚构事实到编造身份,这些事件也让我们意识到无良博主为了流量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面对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众,我们总是心怀善意,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尽一份绵薄之力。不少博主用行动践行仁爱孝悌的传统美德,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传递善意,带动更多人关注困难群众,参与公益活动。面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我们很容易与之共情,希望通过集体的关注和呼吁救他人于水火。不少博主通过监督的力量为遭遇不幸的人发声、伸张正义,引起更多人对骚扰、家暴等社会问题的关注,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有效推动了正能量在全社会传递。
然而,也有一些博主奉行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利可图。在他们看来,有流量就有广告收益,就能直播带货,就能一夜暴富。因此,不少人绞尽脑汁博关注、赚流量,利用社会善意、消费社会善意。长此以往,网络家园就会被搞得乌烟瘴气。
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通过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价值导向失范和不良内容多发等乱象。在本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的三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中,第一项就是“短视频传播虚假信息问题”,其中包括“摆拍制作虚假短视频”“摆拍制作并发布涉民生谣言”“编造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情节,消费公众同情心”等。
面对这些乱象,以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短视频传播虚假信息问题”可谓是一场及时雨,有利于将这些“毒流量”冲刷出网络空间,还广大网民晴朗明亮的精神家园。从源头上为短视频立规矩,有利于护航短视频的健康发展。当前,“表演式慈善”“摆拍式慈善”多发,摆拍散布谣言类短视频屡禁不止等现实问题严峻。面对乱象,不仅要以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还要从多方面予以规范。
正如本次专项行动所明确的,将加强短视频平台管理。色、丑、怪、假、俗短视频泛滥,卖惨吸睛、挑动对立的短视频大行其道,平台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摆拍痕迹明显的短视频、剧情雷同的批量化虚假短视频,之所以持续生产、广为传播,与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流量分配机制、平台审核把关机制等有着密切关系。本次专项行动“着力解决短视频平台算法价值导向存在偏差、优质短视频呈现不足等问题”“防止‘重指标轻质量’,片面以点赞率、转发率等量化指标作为流量分配依据”“着力解决短视频平台审核机制不规范和审核标准不够全面等问题”,有利于从源头上压缩“毒流量”的生存空间,让“摆拍式慈善”“卖惨式假视频”无处遁形,让流量更有质量。
此外,净化短视频生态,让从业者自觉遵守相关规范,在互联网世界有敬畏、知底线,离不开宣传引导,更离不开重拳出击。平台不仅要加强事前审核、事中监管,对涉及慈善活动的内容加大审核力度,切实防范摆拍卖惨短视频过度消费社会善意,还要严厉事后处罚,对赚取“毒流量”的行为绝不姑息,该曝光曝光,该封号封号,让不法者得不偿失。没有了甜头,一心想着靠“毒流量”发家致富的人自然会一哄而散。
(作者:吴布林,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