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8:12:23 来源: sp20241230
从北京向南行驶200多公里,就能到达河北省沧州市的黄骅市人民医院。近十年,农工党中国医学科学院委员会的专家们几乎每年都会走这条熟悉的路。
2015年,农工党中国医学科学院委员会主委、医科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冯晓莉第一次来到黄骅市人民医院,面对这所缺设备、缺技术、缺人才的县级医院,冯晓莉花了半小时向医院管理层建议:一定要发展病理科,不然外科和肿瘤科都难以进步……
那时的冯晓莉并不知道,正是这短短半小时的交流,让农工党北京市委会直属中国医学科学院委员会与黄骅市人民医院架起了一座“帮扶桥”。
把病人“留下来”
“过去,许多恶性肿瘤病人觉得当地就医条件差,技术落后,治病得去天津、北京的大医院。”黄骅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刘朝荣回忆,十年前,大医院的腔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当地还在做开胸、开腹手术。
医护人员水平不高,导致病人留不住,也成了医生们心头的一根刺。
对于刘朝荣来说,冯晓莉2015年的到访至今让他记忆深刻,“冯主任了解到医院情况后,立刻建议我们购买免疫组化染色机。”有了这台设备,更多疑难的肿瘤可以在当地被明确诊断。
2016年年底,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向黄骅市人民医院授予“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基地”的牌匾,正式启动了农工党中国医学科学院委员会与黄骅市人民医院的“帮扶结对”。
五人共览显微镜、6250冰冻切片机等新设备陆续进入黄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的“远程会诊”系统也逐渐发挥出大作用。
“今年9月,有一名患者在本院诊断为淋巴瘤,需要明确诊断和分型,但如果外出会诊,病人可能耗时耗力。”于是,刘朝荣建议患者在当地做免疫组化,再请冯晓莉一起远程会诊。
短短一个月,这位病人完成诊断,顺利进入化疗阶段。“有了专家指导,我们可以更快地明确下一步的手术方式,减少了病人的痛苦,也让有需求的患者不出黄骅,就能得到大专家的医疗服务。”刘朝荣笑着说。
让医生“动起来”
尝到“甜头”的还有黄骅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从2015年开始,医院陆续派出麻醉科医生前往医科院肿瘤医院进修。
为什么最先选了麻醉科?农工党中国医学科学院委员会秘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彦伸解释:“如果病理科是外科的‘眼睛’,麻醉就是‘救命’的,只有这两个科室的水平提高,专家才能更好帮助患者完成手术。”
沈海洋是首批进修的医生之一。他记得,过去医院进行胸科手术麻醉时,常要先让手术一侧“瘪肺”,同时保证患者的氧合指数。然而,由于医生们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病人术中常出现氧合不良、肺瘪不完全等问题。
“但进修之后,这些都不是难题了。”从医科院肿瘤医院麻醉科回来的“进修生”,给黄骅带回了新技术,也让麻醉深度监测、肌松监测等“新工具”得以引入。
“有了麻醉深度监测仪后,可以通过脑电波来监测患者的麻醉程度,精准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引发意外情况。”沈海洋说。
麻醉科之外,黄骅市人民医院的病理科医生几乎也都在医科院进修过。冯晓莉表示,这样的交流不仅提升了当地医生的水平,还提高了医生、医院间的信任,“现在,有很多治疗,我们的专家敢去黄骅做了,‘敢’就说明专家相信他们的诊断结果。”
这十年,不止黄骅
为了让健康“走进”百姓生活,农工党中国医学科学院委员会还在帮扶地培养“科普大夫”。
2016年,医科院肿瘤医院原防癌科主任袁凤兰多次来到黄骅市人民医院,培养了一批健康科普讲师,并在黄骅电视台创建“医心为民”健康科普平台,迄今已录制《生活中的防癌常识》《小儿秋季腹泻的预防与治疗》等132期节目,惠及当地民众。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滦州市人民医院,同样享受到科普带来的“健康效益”,作为医科院的另一帮扶医院,“起初,学校和企业大多是被动接受科普宣传,而如今,他们已经主动联系医院,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滦州市人民医院外联部主任何江涛分享。
随着科普的深入,滦州市百姓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2017至2019年间,当地体检人数从5000余人增长到27000余人,门诊量从48万人次增加到56万人次。
黄骅市人民医院、滦州市人民医院……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不断涌现,农工党北京市委会社会服务工作的帮扶面也越来越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基地”迈入新十年的关键节点,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即将启动新一轮“京津冀社会服务共建基地”工作。而这一次,他们期待着,新一轮基地形成各自特色品牌活动后,在社会服务工作领域实现京津冀三地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进一步提升共建基地作为共同品牌的影响力。(完)(《中国新闻》报作者刘益伶报道)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