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22:26:41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杭州12月19日电 (谢盼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浙江籍作家层出不穷。近些年,一批浙江小说家在中国文坛又持续发力,并呈扩张之势,形成了“文学新浙派”。
日前,“文学新浙派”发展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共同阐释并探讨“文学新浙派”的内在精神和艺术特征。
本次研讨会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指导,《江南》杂志社、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联合主办。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说,浙江这块土地是诞生文学的一块土地。近年来,浙江作家从“50后”到“60后”,写出了不少有质量、有影响的作品。而“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一大批青年作家,数量庞大,作品质量非常高。放眼全国,浙江作家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以鲁迅、茅盾、郁达夫为代表的浙江现代作家光芒闪耀,“文学新浙派”的提出,是对浙江现代文学作家的致敬,也是对他们精神的传承。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浙江籍作家层出不穷。近些年,一批浙江小说家在中国文坛又持续发力,并呈扩张之势,形成了“文学新浙派”。这批小说家的年龄从“50后”到“90后”,覆盖了多个文学代际,其中既有文学大家,又有文坛中坚和年轻新秀。
如余华、麦家、王旭烽、艾伟、李杭育、钟求是、吴玄、哲贵、黄咏梅、东君、海飞、畀愚、斯继东、张翎、陈河、王手、雷默、张忌、孔亚雷、黄立宇、杨怡芬、方格子、朱个、杨方、萧耳、池上、张玲玲、莉莉陈、王占黑、薛超伟、徐衎、草白、赵挺、林晓哲、赵雨等。他们用坚实而灵动的作品,建造了具有鲜明的江南才情和浙江气度的文学景象,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格局的新发展。
在当下,深度阐释“文学新浙派”的内在精神和艺术特征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打通过去和未来,推动浙江小说家在强劲的文学传承中不断攀高。
“文学新浙派”这一概念,在2023年《江南》第五期首次亮相,并方阵式地推出了黄咏梅、东君、畀愚、斯继东、雷默、朱个等六位浙江作家的小说。本次研讨会则是对“文学新浙派”的精神元素和艺术特征进行挖掘和梳理,对“文学新浙派”的理论框架进行搭建。
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其一,“文学新浙派”并非为了自设方阵而命名的新称号,而是在文学传承中再次集结的文学新力量。如何看待其登场与发展?其二,“文学新浙派”该具备哪些精神气质和艺术性格?其三,当下的浙江作家应怎样在历史承接中继续攀高,在当代中国文学地图上形成更醒目的新版块?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在文学领域,对地方性经验的书写不仅仅是作家凸显个人风格和个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不同经验和故事的呈现,是对多种声音、多音齐名的一种参与和贡献。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觉得,“文学新浙派”的概念,明显表现出与地域新口号所不同的地方,这个不同表现在评价文学的维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认为,“文学新浙派”的提出正是从时间维度来观察浙江当下文学的,思考如何在文学传承中再次集结起文学新力量,浙江作家如何在历史承接中去继续攀高。从时间维度去观察文学,浙江是有底气的。浙江文学传统就像是一根强大的牵引绳,将当下的浙江文学不同的风格集合到一起,形成“文学新浙派”。时间维度能够让空间流动起来,看到浙江作家的创作不仅仅只与浙江的山水与文化有关。
在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坛》杂志原主编张燕玲看来,地方性叙事从地域性、世界性去讨论文学现象日益活跃。她以为,这是一种回到批评现场、并不断去创造文学活力的一种批评。“新浙派”在文脉的传承上,是在“文学浙派”上开出的新花,在传统文脉上生发出来的叙事艺术上的新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人、评论家杨庆祥说,“文学新浙派”作为一个命名,具有强大的召唤机制和作用,作家会在写作里有意识地将地方的经验、地方的风俗和方言带进自己的写作里面,会在“新浙派”的召唤之下延续这样一个传统,扩张其写作特点。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理表示,“新浙派”不是一种文学地域,也不是文学风格论,而应该成为写作的实验场,最终我们要看它能够提供什么样新鲜的文学经验,或者创造什么样独特的文学形式。
金理打了个比喻,浙江文学是庞然大物,庞然大物不一定要闻风而动,它是安静的、雍容的。“新浙派”不一定提供某种阵营,而应该提供一种共同体,有了这个共同体的温暖之后,可以鼓励或者安慰那些在寂寞的环境当中安静地经营自己手艺的作家。
《文艺报》评论部副编审行超也表示,当下提出“新浙派”的重点并不在于创造了一种什么新的浙江文学风貌,而在于能不能出现一大批很有影响力的重要的浙江作家,共同在这个时期互相砥砺、互相促进的写作。这种召唤是号召更多作家创作更多好的作品,用这些好的作品共同构成一个所谓的浙派,去繁荣、多样化浙江新一代文学作家创作出来的多异性的作品。
不难发现,浙江作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都有很好的艺术质感、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他们很少有宏大叙事,都是一种日常的、侧面的书写,它是剑走偏锋的,它是旁逸斜出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认为,这次研讨会不是对地方文学流派的确认,而是对于文学史传统和文学审美的再确认。在今天的语境下确认“文学新浙派”,就要重新确认新文学史上浙江作家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从源流上去讨论。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王春林的观点是,“文学新浙派”首先是一个文学现象,并不是流派。王春林认为,“文学新浙派”虽是一个地方性的文学概念,立足于浙江,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文学写作,它有突出的、强烈的人类意识和世界意识,是一种开放多元的向外的,不是一种固步自封的、保守的文学概念和美学特质。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刘大先觉得,“文学新浙派”首先在于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是浙江的精神和气质所在,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浙派”。讨论一个流派,试图建构某一个地方谱系,精神价值层面上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或者是技巧层面的东西,是流动的,是不够的。
《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曾攀也提到了“文学新浙派”的美学特征。地方文学以地方性命名,应该是开放性的,甚至是需要某种超越性的理念。更多是一种美学的参考,是一种美学的精神、美学的革命。回到文学本身来说,是否能创造出新的形式,创造出新的美学的原则,创造出新的关于文学的、关于新的价值传递和新的创造性意义的生成,这才是今天重新再谈地方文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江弱水认为,风格可以成派,学者由于共享一种理论的架构也可能成派,它是一种思想概念,有其运行的系统框架、结构。相对而言,南方的写作语言上相对层次比较丰富一点,细腻丰富得多。(完)
【编辑:钱姣姣】